近日,连续两家颇具规模的模具大厂资金链断裂倒闭的消息,轰动了模具行业。一位堪称行业懂王的网友解读说,这是制造业对我们散发出来的危险气息。
从坊间传出的公告来看,两家企业分别位于两大制造业重镇苏州和深圳,两家企业成立时间均在15年以上,并且两家企业阵亡的直接原因都是市场大环境不好导致资金链断裂。
两家企业的老板曾经辉煌过,并且从没打算放弃自己热爱的模具事业,怎奈人算不如天算,恶劣的大环境超出了预料,最终一夜回到解放前。
2023年疫情放开这后,报复性的订单并没有到来,相反,首先掉链子的行业居然是模具行业。
回顾2023年的模具行业,可以说从年初凉到年尾,中间就没有热乎过,给人一种凉透了的既视感和压迫感。
2023年2月21日,东莞长安镇第一大神厂,主要生产手机外壳模具的捷荣精密,突然发出一纸放假通告,成为模具行业滑入冬天的第一片落叶。
3月29号,东莞市万江镇的一家模具公司宣布停产结业,倒闭原因令人扼腕。据该公司公告,订单急剧减少导致持续性亏损严重,加上客户公司倒闭导致欠款 1500 万余元没办法回收,终导致公司无法继续经营。
6月份,深圳海量模具的倒下近日对外宣布,公司经营困难,亏损惨重,尽管公司高层竭尽全力,也没有办法挽回局面,不得不关闭此公司,以避免更大亏损。该声明还说:公司挺过去了三年最艰难的危机,但还是挡不住产业的风云变幻。此后,貌似该企业老板娘在网上发文称,在瘟疫最严重的时期,海量的模具工厂从银行贷款了一千五百万,用于维持生产。现在海量模具工厂关闭后,五千万的投资打了水漂。
纵观整个2023年,整个模具行业的悲欢都是相通的,订单减少,企业亏损,大环境让人看不到希望,只好关门止损。
模具行业号称工业之母,是一个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行业,订单回暖通常是先有模具业的回暖,后面才有各行各业订单的回暖。模具业寒冬意味制造业危险系数正在加大,大家明白那位懂王的意思了吧?
一家又一家的模具工厂成为历史,背后是负债累累的老板和失去工作的员工。当我们探究这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时,我们得知它既有内在的因素,也有外在的因素。
因为疫情的冲击,全球经济都受到了影响,经济下行已成为不争的事实。经济下行再叠加美元加息的影响,全球主要消费国家(包括中国在内)的整体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都在下滑,需求呈现整体性萎缩。
除了疫情所带来的影响之外,国际地缘冲突正在加快产业链转移进程也不容忽视。一些原本发往中国工厂的订单,现在可能转向其他新兴制造业国家,这样的一个过程也会给国内制造业带来不小的压力。
今年,几起影响较为深远的外资关厂事件包括:纬创资通关闭泰州工厂,新安电器关闭深圳工厂,大同电工关闭苏州工厂,虎邦关闭东莞工厂,晓铭实业关闭东莞工厂,中星电器关闭东莞成型工厂,明海整染关闭东莞工厂......背后都能看到外资撤离的影子。另外,像上海昌硕,富士康这种航母级的制造工厂,都在向市场释放不安宁的情绪。
我们国家一直以来对外资企业奉行来去自由的政策,这些外资企业撤离中国,即有中国制造业成本上升,还有招工困难等原因,当然也有对中国的信心发生动摇的因素。
外资离开了中国,不仅将失去中国这个宝贵的市场,未来想要回来可能就难了。但面对这样的一个问题,我国也不能掉以轻心,若能尽快扭转这一趋势,经济有望早日触底反弹。
面对这些扎根市场多年的传统制造业大厂的接二连三的宣布倒闭,我们既要在战略上藐视它们,也应在战术上重视他们。作为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14亿人的消费市场,中国经济可打的牌还有很多。
当下最紧要的,就是要让市场从内卷的漩涡中摆脱出来。一个300万的海外订单,客户问了4家贸易公司,贸易公司问了8家工厂,工厂问了16家原材料厂和16个加工厂。有这么多的竞争对手!为了接单,压价、压价、再压价!于是,没有最低价,只有更低价!还不甘心,再找几家议价,砍价!最终的结果是,我们宝贵的资源被廉价卖给了外国人。
毋庸置疑,我们的消费市场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。以9月份红极一时的酱香拿铁为例,一个创意换来单日销量就突破542万杯,销售额突破1亿元。这一案例让我们正真看到了巨大商机,我国农业市场规模为19万亿,餐饮市场规模4.7万亿,美妆、日化、母婴、白酒等市场规模均达万亿。在存量博弈时代,未来这些市场未来在营销与品牌包装方面都可能会重做一遍。你们可以想像这其中的商机有多大!
当前,世界的竞争格局正在从工业全面转向农业,中国在工业制造全面超越美国之后,有望在农业领域号美国掰一掰手腕。
以预制菜产业为例,这是一个十万亿级别的大产业。今年“双11”期间,天猫包括半成品菜、速食菜在内的预制菜销售火爆,共生成了28个“加购榜”、30个“热销榜”,成交额同比增长约2倍以上。京东销售情况显示,2022年1月—10月,预制菜成交额同比增长170%。11.11开门红28小时,门店招牌菜同比增长超200%。6月28日,大湾区预制菜论坛现场签订10亿美元预制菜出口订单。
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方向不会改变,中国经济重心从工业转向农业已经初露端倪,只有抓住了这两个核心要点,企业才有机会在转型升级中实现重生。